近日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刘江课题组与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合作 ,在肾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研究揭示 ,在低氧的生理条件下 ,核蛋白SPOP的过表达和错误定位是引发肾癌的核心因素 。相关论文已在权威期刊《癌细胞》上在线发表 。
据介绍 ,肾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由于肾癌起病隐匿 ,早期往往没有临床表现 ,大约30%的肾癌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发生转移 ,未转移的肾癌患者在进行切除术后 ,有约40%的患者会复发 。同时 ,肾癌对放疗 、化疗均不敏感 。因此 ,亟须深入探索肾癌发病的分子机制 ,找到肾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标 。
该课题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指出SPOP在99%的肾透明细胞癌肿瘤组织中过表达 ,而在对应的正常肾组织中表达很低 ;同时 ,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SPOP仍过表达 ,由此阐明SPOP是透明细胞癌的标记分子 。其中所指的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 ,占肾癌的75% 。
在此次研究中 ,课题组进一步发现 ,在低氧微环境下 ,过度活化的缺氧诱导因子HIF可以驱使过表达的SPOP蛋白在肾癌细胞质中大量累积 。通过生物信息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 ,能加速细胞增殖的胞质型SPOP ,与肿瘤抑制因子PTEN和ERK磷酸酶DUSP7相结合 ,并通过泛素化通路使其降解 ,从而激活了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 。此外 ,肾癌中SPOP还通过降解Daxx和Gli2来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 ,从而导致肿瘤产生 。敲除SPOP后能特异性杀死肾透明细胞癌 ,但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
研究人员表示 ,上述发现阐明了SPOP在促进肾癌形成中的重要机制 ,即作为一个关键枢纽蛋白连接了低氧应激反应和泛素化降解肿瘤抑制因子 。该研究揭示了肾癌中SPOP的原癌基因功能 ,为SPOP作为潜在分子探针或药物靶标提供线索 ,同时也为肾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来源 :健康报)